| |||
回最新文章列表│瀏覽:804
2048無魚可吃? 邵廣昭敲海洋警鐘
環保達人系列專訪(5)(中央社記者唐筱恬台北16日電)魚類即將在2048年滅絕,你能想像嗎?紀錄片「魚線的盡頭」敲響海洋資源警鐘,學者邵廣昭更進一步為此開設講座,呼籲人類重視海洋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就在人們還在大口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時,科學研究大膽預言,魚類2048年將從海洋消失。紀錄片「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提醒,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漁撈,魚類終將滅絕。
「魚線的盡頭」改編自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Charles Clover)著作,由導演魯伯特.莫瑞(Rupert Murray)拍成紀錄片,猶如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魚線的盡頭」紀錄片中「魚在船上死命掙扎,人們卻大口把新鮮生魚片往嘴裡送」,饕客們渾然不知,下一代子孫可能再也無法享受同樣的美味。
「魚線的盡頭」告訴我們,「延繩釣魚線的總長,可以繞地球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得下13部747飛機」。隨著漁撈技術進步,大型流網就能將整群的黑鮪魚一網打盡。
3月18日,在華盛頓公約組織「禁止跨國交易大西洋黑鮪」的提案,多數會員國投下反對票,讓日本等捕鮪國和愛吃黑鮪的饕客鬆一口氣;卻也讓大西洋中的黑鮪再陷瀕死困境。
不僅國際,台灣也有關注海洋生態的呼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長期深耕海洋保護運動,帶領實驗室團隊製作「台灣魚類資料庫」,吸引50多萬人點閱;在學術研究之餘,更不辭辛勞在台灣各地開設環境講座,堅信從「教育扎根」推行環保意識。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辦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衝擊的科學研討會,邵廣昭在會中看到「魚線的盡頭」中鮪魚被大型流網捕捉的畫面,深受震撼;有感於自己推廣魚類環保這麼久,許多人總在台下睡著,「還不如給大家看影片比較快」。
邵廣昭開始與英國製片公司洽談播映權,翻譯成中文,在中研院舉辦的生物研討會首播;果然獲得生物學術界的廣大共鳴,紛紛要求出借紀錄片。
面對各界迴響,邵廣昭站上推動環保意識的浪頭,向英國製片公司爭取台灣教育推廣權。他以「台灣是漁業大國,更應該正視海洋生物瀕臨絕種的問題」為由,成功說服英國片商,讓紀錄片順利飄洋過海來台灣。
起初,紀錄片提供團體播放的資訊,只刊登在邵廣昭實驗室建立的「台灣魚類資料庫」網站上;經媒體報導之後,學校、保育團體等詢問的訊息如雪花般飛來,邵廣昭直說「比我出去演講還有效」。
各界迴響熱烈,邵廣昭開始為「魚線的盡頭」開設講座,揭開海底世界的謎團。他認為,紀錄片開啟眾人的海洋環保意識,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還是得靠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的努力。
各地方政府不時打出鮪魚季、曼波魚季等活動旗幟,皆偏重海鮮文化的倡導。邵廣昭建議應效法歐洲行之已久的「生態標章」認證,調查台灣養殖漁獲、產量變化,列出那些魚類不能吃,進化為推動「環保海鮮指南」。
邵廣昭說,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75%的商業漁獲族群瀕臨崩潰。為避免過度捕撈造成魚類減產,應提倡「慢漁運動」,包括縮減漁船數量、減少捕魚時間、淘汰三層流刺網、底拖網、炸魚等漁法;或改用較大網目的漁網,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在海洋繼續成長。
「魚線的盡頭」紀錄片在各界發酵,短短1個月內,就有1萬多人上網搜尋「魚線的盡頭」關鍵字。來自各方的熱烈迴響,讓站在海洋保育前線的邵廣昭,更有啟動環保續航的勇氣與動力。990416 新聞來源: 中央通訊社
Final cinema trailer for The End of the Line
這是一部根據Charles Clover原著,2006年出版的《魚線的盡頭》一書所拍攝製作的影片,也應是一部迄今剖析人類因過度捕撈對海洋造成衝擊及影響最詳盡透徹的紀錄片。海峽對岸將片名譯為「漁業危機」。
本片係由歐美各地之民間組織及基金會贊助拍攝,獨立完成。主要目的在提醒我們如果政府只一味地追求漁村經濟繁榮,漁民只想到增加短期的近利,消費者只要求價廉味美海鮮,但卻未想到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己在快速衰退,則我們的下一代將會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大家現在如再不努力予以改善,積極採取行動,如劃設海洋保護區、限漁、慢漁及改變消費習慣(底食原則),則漁業產業的末日將為期不遠,許多仰賴海產為生的地區也將會面臨到嚴重的饑荒問題。
片中特別針對大型掠食魚類如鮪、旗魚、鱈、鯊、底棲魚類、石斑、龍蝦等珊瑚礁生物之不當捕撈及對生態系的影響,真原因及對策有深入的探討。
本片由莫瑞(Rupert)導演,丹森(Ted)旁白,拍攝及製作共費時兩年,於今年才剛正式殺青。今年10月在哥本哈根的GBIF會議的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衝擊的科學研討會中播放作為壓軸節目。個人有幸出席該會,得以先睹為快,亦深感應予引進國內,以提升國內海洋保育的觀念及意識。回國後,乃接洽該片發行公司 (The Fish Film Company Ltd),經付費取得授權後,並予中譯(陳宣汶及林欣樺協助審訂),以利未來推廣所需。
片中亦訪問了許多位當代最權威的漁業生物學家,包括近幾年在Nature及Science期刊中發表重要論文的保利(Daniel)、哈金斯(Jeffrey)、羅伯(Callum)、窩姆(Boris)、西本(Ray)、薩多維(Yvonne)、彼得森(Pete)、帕蘭比(Steve)、馬吉盧(Patricia)等專家現身說法,不但兼具知性與感性,亦相當能令人深省。非常值得作為海洋保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