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最新文章列表│瀏覽:484
借網還魂
死人發Twitter 借網還魂
人死後有無來世?你道從科學角度看就是天方夜譚嗎?那你就錯了。來世快將降臨人間,而且來世成真,還要多得人工智能科技。英國一網絡公司將於本月推出「活下去」(LivesOn),用家只需登記Twitter帳戶和指明受託人,「活下去」的電腦系統就會蒐集用家發出的Twitter信息,分析其性格和說話風格等資料,用家死後受託人啟動程式,「活下去」將替死者繼續發放信息,死者便不會從社交網站上消失。「心跳停止,信息照發」(When your heart stops beating, you'll keep tweeting)就是「活下去」的口號。
讀到這裏,或許你已大感失望。這算是什麼樣的來世?電腦程式即使能模仿死者的說話風格,代他去發信息,但畢竟死者不會有任何意識,他根本活不下去。我雖不知道「活下去」的人工智能有多發達,能讀取到多少用家資料,但大可假設「活下去」的科技已經成熟,即是說,電腦程式清楚知道用家的動向以及喜好,且其說話方式也能模仿得很相像。可是,死者始終不是程式,無論程式有多少資料,計算有多精密,信息發放得有多頻繁,死者也不可能憑借程式活下去。
不過想深一層,可能你也會想立刻上網登記,為你的來生準備。
死後「狀態」續更新
你的臉書朋友中,有幾多個和你只有過一面之緣?請你從這種「朋友」之中,拿一個做例子吧。平常,你已忘了他的存在,不過偶爾你會看見他更新「狀態」,你眼角一瞄,知道了他在埋怨某件事情。他在臉書上經常都怨天尤人的,你也無興趣理會,繼續拉落頁面。一日他死了,剛好他死去的那段時間你去了露營,沒上網幾天,回來後你繼續看臉書的習慣,間中又會看到他的「狀態」,這次你見到他埋怨天國的生活很無聊,你以為他在說笑,不以為意。殊不知「活下去」已推出臉書版本,原來你那個「朋友」生前登記了,現在的「狀態」是由電腦程式發出的。可是你毫不知情,對你來說,你不會察覺到任何分別,他彷彿尚在人世。這並不是說你不關心他的生死,而是他死後,你也一直有理由相信他仍然在生。後來,你留意到他不斷說天國的事情,上去他的版面,看見許多親友的留言,方會得知他已去世。
模仿用家語氣性格
以上的故事裏,生死的界線變得模糊了,但只適用於跟死者關係疏離的人,那麼死者的親友呢?死者本身呢?死者要進入來生,不是到底要靠宗教嗎?然而,「活下去」的來生與各種宗教所說的來生也不無相似之處。天主教講的來世,粗略描述,就是死者的靈魂上天,於人寰留下軀殼。那究竟靈魂是什麼?笛卡兒(Descartes)說靈魂不如物質,不佔空間,沒有邊界,不可分割。按這說法,靈魂不是一般人想像中如鬼魅般半透明飄來飄去的東西。意即在來世,我們若以靈魂的方式存在,就會是像意識流一樣,是一連串沒有軀殼裝載的思想。這不正像一連串的臉書狀態更新嗎?「活下去」發出信息,是根據死者生前的資料推算出來的,就如人們一刻的思想會影響下一刻的思想,並非無中生有。如果人死後真的只剩下意識,「活下去」的信息流也差之不遠了。
來生也有各式各樣的,未必是意識流。神也可以為死者在天國另造新身,將靈魂注入去。死者雖然得到新的軀殼,但他仍相信自己獲得了來生,因為他的靈魂帶着他生前的性格和記憶,進入了天國,而這些事物得以存留,就是他可繼續活下去的原因。同理,「活下去」的電腦中記錄了死者一生的點滴,成為他的記憶,從他的用字語氣,程式可以讀出他的性格,如果天主教的來生靠的是性格和記憶的傳承,那麼「活下去」就恰恰做到這點了。
生存真的需要意識?
或許,性格和記憶未夠,還需要有意識。電腦程式沒有意識,死者不會自覺成為了電腦,那怎可以說死者仍然生存呢?可是人╱魂的生存真的需要意識嗎?佛教講輪迴,雖然前世的意識不會延續到來生的,但佛教徒還是會多積陰德,為來生準備的。一般佛教徒做不到大慈大悲,只會為自己的將來着想。但如果同一個人必須要有同一意識,那麼為何要為來生——亦即另一個有着不同意識的人的福祉籌謀呢?
其實也不需扯到輪迴那麼遙遠。想像一下,你若不幸遇上意外,成為植物人,植物人非但無意識,亦無記憶和性格,較之電腦程式還差,那麼植物人是不是你呢?若你回答是,即意味着一個人要活下去,是不需要存留同一個意識的。
「活下去」一推出,一大堆哲學老問題就走出來了。譬如說,假設靈魂存在,有一個經常用Twitter的人,他在「活下去」登記了帳戶,那他死後會是什麼?他是屍體?是電腦程式?是天國的靈魂?還是他已不再存在?
心理特徵「活下去」
現代哲學家帕菲特(Parfit)說,何人╱物成為了死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繼承了死者的心理特徵。這是什麼意思?《星空奇遇記》中,人們利用機器瞬間轉移,並非真有物質傳送,而是機器在另一地方以新的粒子複製人體,新人體繼承了使用者的記憶和意識等等,舊人體則被摧毁。新舊人體並無任何連貫性,使用者豈非死了?套用帕菲特的說法,無論他死了與否,都不重要,因為新人體繼承了他的心理特徵。相反,若你成了植物人,雖然你還未死,卻無人繼承你的心理特徵,也不見得比死要好。
如此般說,「活下去」是否真正的來世,則要看它能否保留用家的心理特徵。這就視乎用家自己了。用家若經常發放Twitter信息,程式蒐集的用家記憶自然更豐富。此外,心理特徵還包括個人欲望。一個日日夜夜上社交網站的用家,也許最大的欲望就是發放信息,將他的動向和想法公之於世,如果死後有某人╱物可實行他的欲望,已經足矣。
「活下去」的所謂「社交來世」(social afterlife),實不亞於主流宗教所說的來世(但輸在不是永生),只要用戶生平重視社交網站,網絡社交便成為了用戶的心理特徵,「活下去」正可全數保留(反而不知天堂有無臉書)。或許你還不信服,認為死者雖然能繼續發信息,但始終與親友陰陽兩隔,不能親身接觸。可是社交網絡的影響不止滲入到生活的每一角落,更已進佔了死後的最後淨土,成為了類近宗教的活動。當大家在生時都只透過社交網絡溝通,到時「活下去」發展到人工智能對答,WhatsApp「活下去」,生人死者當真無甚分別。所以大家齊齊快上「活下去」登記,平日多上社交網站栽培社交心靈,迎接社交來世,人類「得救」了。